在渔光互补电站的建设浪潮中,供电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本、效率与长期稳定性。传统土建变电站与箱式变电站作为主流供电方案,在制造技术路线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从结构设计、施工流程、环境适应性等维度展开对比,为电站建设者提供技术选型参考。
一、结构设计:模块化与固定式的技术分野
传统土建变电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变压器、配电柜、控制室等功能区域需独立建造,各设备通过现场铺设电缆连接。这种固定式设计虽稳定性强,但难以适应水域环境的动态变化。与之相比,箱式变电站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变压器、高低压配电设备、智能监控系统集成于预制金属箱体,各模块在工厂内完成组装调试,整体结构紧凑,体积仅为传统变电站的 1/3 - 1/2,可灵活部署于鱼塘坝基或水面平台。
二、施工流程:现场建造与工厂预制的效率之争
传统土建变电站的施工需经历场地平整、基础浇筑、设备安装、线缆铺设等多个环节,受天气、地质条件影响大,从开工到投运周期长达 3 - 6 个月。而箱式变电站遵循 “工厂预制 + 现场吊装” 模式,核心部件在工厂标准化生产,现场仅需完成基础固定与电缆对接,施工周期可压缩至 1 - 2 周,显著减少对渔业养殖的干扰。某 15MW 渔光互补项目实测显示,采用箱式变电站后,施工期间鱼苗存活率提升 18%。
三、环境适应性:应对复杂水域的技术突破
渔光互补电站长期处于潮湿、高盐、强紫外线环境,对供电设备的防护性能提出严苛要求。传统土建变电站虽可通过加装防潮层、防腐涂层缓解环境侵蚀,但仍难以避免墙体渗水、设备锈蚀问题。箱式变电站则采用 IP68 防护等级外壳,搭配防盐雾涂层与强制通风系统,可实现 - 40℃ - +60℃宽温运行,且箱体底部设计排水槽,有效防止积水腐蚀,设备故障率降低 60% 以上。
四、运维管理:智能化与人工化的成本差异
传统土建变电站依赖人工巡检,需定期检查变压器油温、配电柜线路等参数,运维成本占项目总支出的 12% - 15%。箱式变电站内置物联网传感器与 AI 诊断系统,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数据,通过云端平台实现故障预警与远程控制,运维人员可通过手机 APP 完成 90% 以上的日常维护工作,人力成本降低 70%。
五、技术路线选择建议
若项目规模较小(10MW 以下)且对建设周期敏感,建议优先采用箱式变电站,其高集成度与快速部署特性可显著缩短投资回报周期;若项目规模超 20MW,或需满足复杂电网接入要求,传统土建变电站凭借更高的容量承载能力与冗余设计,更适合作为核心供电枢纽。同时,结合柔性直流输电、储能一体化等新技术,两类变电站均可进一步优化供电稳定性与能源利用率。
综上所述,箱式变电站与传统土建变电站各有技术优势。在渔光互补电站建设中,需结合项目规模、水域条件、投资预算等因素,选择适配的供电方案,方能实现发电与养殖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