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站内站

第一个站内站

景区/公园选多大容量的景观地埋箱变?这张“场景-容量匹配表”帮你避坑​


漫步在城市公园或景区,你是否注意过那些“藏”在地下的电力设施?它们没有传统箱变的笨重外形,却能安静地为景观照明、游客中心、游乐设备供电——这就是景观地埋式箱变。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看似“低调”的它,容量选不对,可能让景区陷入“用电焦虑”或“资源浪费”的双重困境。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景区/公园该如何精准选择景观地埋式箱变的容量? 一张“场景-容量匹配表”,帮你避开90%的坑!

 

一、容量选不对,景区用电两行泪

景观地埋式箱变的容量,直接决定了它能支撑多大的用电负荷。选小了,可能导致电路过载、频繁跳闸,景观灯半夜熄灭、游客中心空调罢工,直接影响游客体验;选大了,不仅初期采购成本增加,后期运维费用(如变压器损耗、空置空间维护)也会水涨船高,更可能因“大马拉小车”降低设备寿命。

 

举个真实案例:去年某新开放的滨水景区,为了“预留发展空间”,盲目选了200kVA景观地埋箱变。结果运营后发现,园区内仅景观照明(80kVA)和少量充电桩(30kVA)就需要110kVA,剩余90kVA长期闲置,不仅多花了3万元采购费,每年运维成本还多了5000元——这就是典型的“容量过剩”。

 

二、这张“场景-容量匹配表”,帮你精准锁定需求

景观地埋式箱变的容量选择,本质是“用电负荷估算+未来扩展预留”的过程。我们结合10+景区/公园的实际案例,整理了一张“场景-容量匹配表”,覆盖90%的常见场景:

 

场景类型 典型用电负荷 推荐容量(kVA 选择依据

小型社区公园 景观照明(30-50kVA)、1-2处游客休息亭(10-20kVA)、公共卫生间(10-15kVA 63-80 满足当前所有固定负荷,预留10%-15%扩展空间(如未来增设备用电源)。

中型综合公园 景观照明(80-120kVA)、儿童游乐区(30-50kVA)、游客中心(20-30kVA)、喷泉/水景(40-60kVA 125-160 需覆盖“高峰叠加”负荷(如节假日同时开启照明、游乐设施、喷泉),预留20%弹性空间。

大型景区主入口 景观照明(150-200kVA)、游客服务中心(50-80kVA)、旅游大巴充电区(60-100kVA)、应急照明(20-30kVA 200-250 需满足“多区域同时满负荷”需求(如夜间照明+充电+应急),预留25%以上扩展空间(应对未来新增业态)。

商业综合体配套景区 景观照明(100-150kVA)、室内场馆(100-150kVA)、餐饮区(80-120kVA)、导览屏/智能设备(30-50kVA 250-315 需匹配商业综合体的“高负荷密度”,优先选择“模块化可扩容”箱变,后期按需叠加容量。

三、选对容量的3个关键步骤

列清单:统计所有用电设备

先梳理园区内所有需要供电的设备(照明、景观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应急设备等),标注每台设备的功率(kW),并计算同时使用时的总功率(即“计算负荷”)。

留弹性:预留10%-25%扩展空间

考虑到景区未来可能新增业态(如临时市集、季节性装饰灯),建议在“计算负荷”基础上,预留10%-25%的容量(小型公园留10%,大型景区留25%)。

选对型:匹配景观与功能需求

景观地埋式箱变除了容量,还需关注防护等级(建议IP65以上防雨水)、外观设计(与景区风格统一)、散热性能(地下环境需高效散热)。例如,古典园林适合仿石纹/木质纹理的箱变,现代商业区可选哑光金属色+极简线条设计。


写在后:容量合适,才是真的“好用”

景观地埋式箱变的核心价值,是“藏于地下,美于地面”。而容量的精准选择,既是对景区用电需求的保障,也是对成本的合理控制。下次规划景区电力时,不妨对照这张“匹配表”,或直接联系专业厂商(如XX定制箱变),根据实际场景做一次免费负荷估算——毕竟,电力稳定、景观美观,才是游客记住你的关键!

cache
Processed in 0.01320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