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站内站

第一个站内站

从S11到S20:光伏箱变能效跃迁,为平价上网注入硬核动力

“双碳”目标与光伏“平价上网”的双重驱动下,光伏系统的“度电成本”已进入“分毫必争”时代。而作为光伏发电系统中“电能转换枢纽”的箱式变电站(简称“箱变”),其能效水平正成为影响项目收益的关键变量。从传统S11系列到新一代S20系列,光伏箱变的能效跃迁,正以“硬核技术”为平价上网按下“加速键”。


S11S20:一场能效的“跨代升级”

传统S11系列光伏箱变,多采用硅钢片铁芯+常规冷却设计,虽能满足基础需求,但在轻载、空载场景下损耗较高——空载损耗约占额定容量的0.8%-1.2%,负载损耗随负载率波动明显。而新一代S20系列箱变,通过材料创新、结构优化、智能控制三大突破,实现了能效的“跨越式提升”:

材料革命:采用非晶合金铁芯替代传统硅钢片。非晶合金的磁滞回线更窄,空载损耗比硅钢片低60%-70%(以1000kVA箱变为例,空载损耗从800W降至200W);

结构优化:升级为“卷铁芯+立体卷铁芯”设计,减少磁路漏磁,负载损耗降低20%-30%

智能控损:内置AI能效管理系统,可根据光照强度、负载波动自动调节输出功率,避免“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综合能效比提升1.5%-2%


能效提升,平价上网的“隐形推手”

在光伏项目里,箱变的损耗看似“微小”,却直接影响全生命周期收益:

发电端:S20箱变空载损耗降低,相当于每年多“抢”回数千度电。以10MW光伏电站为例,年发电量约1200万度,S20箱变年省损耗电约12万度(按空载损耗降低0.6kW/kVA计算),按0.3/度电价,年增收3.6万元;

运维端:低损耗设计减少发热,延长设备寿命(从20年延至25年),降低更换成本;智能监控功能减少人工巡检频次,年运维费省20%

投资端:S20箱变初期采购成本虽比S115%-8%,但全生命周期(25年)综合成本反而低15%-20%IRR(内部收益率)提升1-2个百分点。

江苏某100MW渔光互补项目便是典型案例:项目初期选用S11箱变,年损耗电约80万度;更换为S20箱变后,年损耗降至30万度,3年省出一台箱变采购价,项目IRR8.2%提升至9.8%,提前6个月实现“平价并网”。

技术背后:是“匠心”,更是“责任”

S20系列的能效突破,绝非简单的“参数升级”,而是中盟电气等光伏设备厂商对“平价时代”的深度回应——从材料端的非晶合金研发,到结构端的卷铁芯工艺优化,再到智能控制模块的算法迭代,每一步都凝聚着技术团队数百次的试验与验证。正如研发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要造一台箱变,更要造一台‘会省钱’的箱变,让每一度光伏电都‘颗粒归仓’。”

S11S20,光伏箱变的能效跃迁,不仅是一次技术的迭代,更是光伏行业向“平价时代”发起的又一次冲锋。当“高能效”成为箱变的“标配”,当“省成本”融入设计的“基因”,我们相信:光伏的“平价之路”,必将因这些“硬核动力”而走得更稳、更快!


cache
Processed in 0.008638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