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箱变占地面积大、外观突兀等问题,不仅与城市更新中提升环境品质的要求相悖,更在空间资源紧张的城区成为电力扩容的阻碍。景观地埋式箱变以 “地下藏‘电’,地上造景” 的创新模式,精准契合城市更新政策导向,有效破解城市更新与电力扩容之间的矛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旧箱变对比:传统桎梏与创新突破
传统箱变在城市电力供应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其弊端日益凸显。从空间占用来看,传统箱变通常矗立在地面,少则占用几十平方米,多则上百平方米,在本就空间局促的老旧城区,这些箱变挤占了公共活动空间、道路资源或是商业用地。以某老旧社区为例,一台传统箱变占据了社区规划中的健身场地位置,导致居民休闲设施无法落地。
在外观方面,传统箱变多为灰黑色金属箱体,造型单调,与周边建筑风格、景观环境格格不入,甚至被居民戏称为 “城市补丁”。而且,长期暴露在户外,风吹日晒雨淋,箱体容易锈蚀、褪色,进一步拉低城市颜值。
反观景观地埋式箱变,实现了从地面到地下的颠覆性转变。其核心设备全部下沉至地下舱室,地上仅保留小型检修口、通风口等必要设施,这些设施还能通过艺术化设计融入周边环境,几乎不占用地面有效空间,真正做到 “隐于无形”。
契合城市更新政策,地下藏 “电” 保障电力扩容
城市更新政策明确提出,要在优化城市功能的同时,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电力设施的升级改造是其中关键一环。景观地埋式箱变的地下布局,为城市电力扩容开辟了新路径。
其模块化的地下舱室设计,可根据城市用电增长需求灵活配置设备容量。无论是变压器的更换升级,还是高低压开关设备的扩容,都能在地下空间内有序进行,无需像传统箱变那样因扩容而重新选址、占用更多地面空间。在某城市商业街更新项目中,随着商业业态的丰富和客流量增加,用电需求大幅上升,景观地埋式箱变通过地下设备升级,快速实现电力扩容,保障了商业街的用电需求,同时地面的商业活动与行人通行未受丝毫影响。
此外,地下稳定的环境为电力设备运行提供了良好条件。相较于传统箱变在户外经受极端天气考验,地下恒温、干燥的环境减少了设备故障风险,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确保城市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契合城市更新中对基础设施长效运营的要求。
地上造景,重塑城市空间美学
城市更新不仅是功能的更新,更是环境品质的提升。景观地埋式箱变的地上造景功能,让城市更新中的空间美学重塑成为可能。
地上设施可依据周边环境进行个性化定制。在历史文化街区,检修口可设计成仿古井盖样式,与青砖灰瓦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延续街区的历史韵味;在现代商业广场,通风口可打造为艺术雕塑,成为城市地标性景观,吸引市民驻足观赏;在公园绿地,地上设施可与花草树木融为一体,形成自然和谐的景观小品,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休闲空间。
这种 “地上造景” 模式,让原本被箱变占据的空间重获新生,既满足了城市电力需求,又提升了城市景观品质,实现了电力设施与城市环境的很好融合,与城市更新政策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环境的目标高度契合。
多方协同,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景观地埋式箱变的应用,不仅是电力设施的革新,更是多方协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缩影。从政策层面,其与城市更新政策的紧密结合,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从技术层面,智能化监测系统、模块化设计等技术创新,保障了设备的高效运行;从社会层面,空间的释放和环境的美化,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在城市更新与电力扩容的双重挑战面前,景观地埋式箱变凭借 “地下藏‘电’,地上造景” 的独特优势,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兼具功能性与美观性的解决方案。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创新型箱变必将在更多城市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城市向着更高效、更绿色、更美好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