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设计中,“并网电压等级”是绕不开的关键问题。到底是选低压380V直接并网,还是升级到10kV高压并网?这不仅关系到项目的初期投资,更影响着后期运行的稳定性和成本。作为从业多年的光伏项目工程师,我们结合实际案例,为您拆解两种模式的差异与选择逻辑。
一、低压并网:简单直接的“入门级”方案
所谓低压并网,是指光伏逆变器输出的380V交流电,直接接入用户侧变压器的低压侧(即380V母线)实现并网。这是大多数小型分布式光伏项目的“默认选择”,尤其适用于两种场景:
变压器容量充足:当用户原有变压器的剩余容量能完全覆盖光伏发电量(例如企业变压器容量500kVA,光伏装机仅200kW),低压并网无需额外扩容,操作很简单;
未达高压准入门槛:部分地区电网公司对高压并网有“最 低容量要求”(如超过100kW或变压器容量占比超一定比例),若项目规模较小,低压并网是更便捷的路径。
低压并网的优势显而易见:设备成本低、施工周期短。无需额外的高压设备,仅需在逆变器与低压配电柜间增加计量装置和保护开关即可完成并网。但它的局限性也很突出——若光伏装机规模扩大,或变压器容量不足,低压并网可能因“倒送电风险”(光伏发电量超过负载需求时,多余电能反向流入电网)被电网限制,甚至需要改造升级。【有并网设备需求可联系我们】
二、高压并网:容量不足或政策要求的“进阶方案”
当低压并网无法满足需求时(如变压器容量不足、供电部门强制要求),就需要选择高压并网。简单来说,高压并网的核心是“升压”——将逆变器输出的380V低压电,通过专用设备如光伏升压箱变提升至10kV(或更高电压等级),再接入电网的高压线路。
1. 为什么必须升压?
电网的高压线路(如10kV)是区域电力传输的主干网络,承担着大范围供电的任务。若直接将380V低压电“硬接”到高压线路上,会因电压等级不匹配导致设备烧毁、电能质量恶化(如谐波超标),甚至威胁电网安全。因此,升压是高压并网的前提。
2. 高压并网需要哪些设备?
要实现380V到10kV的“跨越”,需配置一套完整的高压并网(光伏并网预制舱)系统,主要包括:
一次预制舱设备(高压开关柜):负责电能的通断、保护和隔离,核心设备有高压断路器、隔离开关、熔断器等,确保故障时快速切断电路;
二次预制舱(监控保护系统):内置保护装置、测控装置、通信管理机等,相当于整个系统的“大脑”,负责监测电压、电流、功率等数据,执行过流、过压等保护动作,并与电网调度系统通信;
SVG补偿柜(无功补偿装置):用于调整电网的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供电部门对功率因数有考核要求,低于标准会被罚款);
通信设备:分为有线(光纤)和无线(5G/4G)两种。光纤通信稳定性高,但需铺设光缆,适合距离较近(如1-2公里)的场景;无线通信无需布线,成本低,但受信号强度影响,长距离(如5公里以上)可能出现延迟,需根据具体距离选择。
我们江苏中盟电气就是专业定做光伏高压并网设备的企业,在光伏箱变、高压并网一二次预制舱等设备的一站式供应上,始终都在行业前列。数十年来,已为300余个项目直接提供了设备。
三、高压并网的“隐性门槛”:成本与关系缺一不可
我们做过多个高压并网项目,总结出一个关键经验:高压并网不仅是设备成本的增加,更需要对“本地规则”的深度适配。
成本方面:相比低压并网,高压并网需额外投入高压设备(开关柜、预制舱等)、通信系统及升压箱变,初期投资通常高出30%-50%。以100kW光伏项目为例,低压并网设备成本约8万元,高压并网则需15万-20万元(含升压设备和通信)。
关系方面:高压并网的验收涉及电网公司的严格审核(如继电保护定值核对、电能质量检测、通信联调等)。若与当地供电部门沟通不足,可能因“资料不全”“验收标准不熟悉”导致并网延迟,甚至需要反复整改。我们在某工业园区项目中就曾遇到类似问题:因未提前确认SVG补偿柜的容量要求,验收时被要求更换设备,额外增加了10%的成本。
四、如何选择?关键看“需求”与“规划”
那么回到问题:分布式光伏该选高压还是低压并网?答案需结合项目规模、变压器容量、电网要求及长期规划综合判断:
小容量项目(≤100kW)+ 变压器容量充足:优先选低压并网,经济高效;
中大型项目(>100kW)或变压器容量不足:必须选高压并网,避免倒送电风险和政策限制;
不确定未来扩容:建议预留高压接口,或选择“低压+可扩展”方案,降低后期改造成本。
分布式光伏的并网选择没有“理想化”,只有“适合只说”。低压并网胜在简单直接,适合小项目;高压并网则是容量升级和政策要求的必然选择,虽前期投入高,但能支撑更大规模的发电需求。无论哪种模式,提前与供电部门沟通、熟悉本地政策,都是避免“踩坑”的关键。毕竟,光伏电站的收益是“长跑”,前期多花精力规划,后期才能少操心、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