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分布式光伏正以“小而精”的姿态融入能源体系。近日,江苏中盟承建的某5.8MW全额上网光伏项目顺利并网投运。作为区域内典型的“多并网点+高集成度”示范工程,该项目通过精准的设备选型、科学的系统设计,实现了从发电到并网的全链路高效管控,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中盟方案”。
项目背景:多并网点下的全额上网挑战
该项目总装机容量5.8MW,因场地条件限制,需设置3MW、2.9MW两个独立并网点,分别接入不同10kV线路。不同于单一并网点的常规项目,多并网点对电能汇集、升压调度、并网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障两路电源的独立运行,又要实现整体发电量的高效传输,同时满足电网对电能质量(如电压、频率稳定性)的严格要求。
面对这一挑战,江苏中盟技术团队从“设备集成化、系统智能化、运维便捷化”三大方向入手,定制了一套“箱变+预制舱”的组合式解决方案,终实现项目“零故障并网、满功率运行”的目标。
技术方案:从发电到并网的全链路设计
项目的核心逻辑是:光伏逆变器输出的低压电能→箱变升压→预制舱内高压设备整合→多并网点同步并网。全流程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设备选型与布局均经过精密计算。
第一步:低压电能汇集与升压——SCB13-3150干式变压器的“中枢”作用
光伏逆变器输出的是0.8kV低压交流电,需先汇入箱式变压器(简称“箱变”)的低压侧,通过升压至10kV后接入电网。项目选用两台SCB13-3150欧式箱变(三相干式变压器,容量3150kVA,电压等级0.8kV/10kV),分别对应3MW、2.9MW两个并网点。
SCB13系列干式变压器是当前分布式光伏的“明星产品”:其铁芯采用高导磁率的冷轧晶粒取向硅钢片,空载损耗较传统硅钢片降低20%以上;绕组采用铜箔绕制,导电率高、抗短路能力强;全封闭树脂浇注结构,防尘、防潮、抗腐蚀,完全适应户外运行环境。两台箱变如同项目的“心脏”,将分散的光伏电能高效“聚合”后推上高压电网。
第二步:高压并网的关键枢纽——一二次预制舱的“集成化”优势
升压后的10kV电能需经过高压进出线柜进入预制舱,经一次设备整合、二次设备调控后,终并入电网。项目配置两套一二次并网预制舱(每套对应一个并网点),将原本分散的一次设备(如高压开关柜、保护装置)与二次设备(如监控系统、测控装置)集成于同一舱体,大幅减少现场施工量。
预制舱内核心设备解析:
一次舱(高压设备区):包含进线柜、PT柜(电压互感器柜)、计量柜、并网柜。进线柜负责10kV电能的接入与通断;PT柜为系统提供电压信号,用于保护和计量;计量柜实时记录发电量,为电网结算提供数据支撑;并网柜则是电能进入电网的“最后一关”,内置同期装置、保护装置,确保并网电压、频率与电网严格同步。
二次舱(控制中枢区):配备监控主机、交直流配电系统、公共测控屏、二次安防设备及调度数据终端。监控主机如同“大脑”,实时采集全站数据(如逆变器功率、箱变温度、电网电压);交直流配电系统为监控、保护等设备提供220V操作电源;公共测控屏实现对各间隔设备的远程监控;二次安防设备则构筑“网络安全防线”,防止外部攻击干扰并网信号;调度数据终端与电网调度系统直连,满足“源网荷储”协同控制要求。
第三步:辅助系统的“隐形保障”——站用电与设备运维
除主设备外,项目还配置了辅助电源柜,为箱变、预制舱内的监控、保护装置提供稳定的220V操作电源,确保在电网断电时仍能维持基本监控功能;同时,所有设备均预留运维接口,支持远程诊断与快速检修,将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
运行实效:高效、安全、易维的“三重验证”
项目投运3个月以来,实测数据显示:
发电效率:两台箱变平均负载率稳定在85%以下(远低于设计上限90%),空载损耗较传统箱变降低18%,年节约电费超12万元;
并网稳定性:两个并网点电压合格率达99.98%,谐波畸变率低于2%(优于国标GB/T 19862-2016要求),未发生因电能质量问题导致的脱网事故;
运维便捷性:预制舱内设备标签清晰、走线规范,日常巡检仅需检查柜体温度、指示灯状态,较传统分散式布置减少60%运维工作量。
结语:从“项目落地”到“经验输出”
该5.8MW全额上网项目的成功,不仅验证了“箱变+预制舱”模式在多并网点场景下的可行性,更体现了江苏中盟在分布式光伏领域的技术积淀——通过精准匹配设备选型、集成化系统设计、全生命周期运维,真正实现“发电效率化、并网风险最小化”。
未来,随着分布式光伏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类似的“中盟方案”将持续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双碳”目标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