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角联系方式

全额上网升压箱变:破解新能源并网 “限发弃光” 难题的 3 大核心技术

文章来源:https://www.cnboda.cn 发布时间:2025-05-20 浏览次数:2

新能源并网过程中的 “限发弃光(风)” 难题却愈发凸显,成为行业发展道路上的 “拦路虎”。大量清洁能源因无法顺利并网或并网后不能被充分消纳,只能无奈被舍弃,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严重阻碍了能源转型的步伐。在此困境之下,全额上网升压箱变横空出世,凭借其三大核心技术,为破解这一行业难题带来了曙光,正逐步成为新能源并网领域的 “中流砥柱”。



一、高效升压与适配技术:精准匹配,畅通并网 “高速路”

新能源发电具有电压等级多样、输出特性复杂的特点,从分布式光伏的低压输出,到大型风电场的中高压输出,如何将这些不同电压等级的电能高效、稳定地提升至电网可接入的电压水平,是实现并网的首要挑战。全额上网升压箱变在此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性能。

1745291036438107

其配备的高性能变压器,采用先进的铁芯材料与绕组设计,具备极低的空载损耗与负载损耗,能够在高效升压的同时,将能量损失降至最低。以某 10MW 光伏电站为例,传统升压设备在升压过程中的电能损耗率约为 3% - 5%,而采用全额上网升压箱变后,损耗率可降低至 1.5% - 2%,每年可多输送电能近 10 万千瓦时。同时,通过智能调压技术,升压箱变能够实时监测电网电压波动与新能源发电端的电压变化,自动调整升压比,确保输出电压始终与电网接入要求精准匹配,大大提高了新能源电能并入电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如同为新能源电能铺设了一条畅通无阻的 “高速路”,有效减少了因电压不匹配导致的限发问题。



二、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智慧大脑,洞察全局保消纳

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大,光照强度、风速的瞬间变化都会导致发电功率的剧烈波动,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巨大冲击,这也是造成 “弃光弃风” 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全额上网升压箱变搭载的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宛如为整个系统植入了一颗 “智慧大脑”,对发电、输电过程进行全方位、实时的监控与精准调控。


光伏升压箱变内部及发电现场,密布着各类高精度传感器,它们如同敏锐的 “触角”,实时采集电流、电压、功率、温度等关键数据,并迅速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控制系统能够对新能源发电功率进行精准预测,提前数小时甚至数天预知发电变化趋势。例如,在风力发电场,通过对风速、风向的历史数据及实时监测数据的深度分析,预测风机发电功率变化,当预测到发电功率即将超出电网消纳能力时,控制系统自动调整风机叶片角度或启停部分机组,确保发电功率与电网消纳能力相匹配,避免因功率过剩导致的弃风现象。同时,当电网出现电压异常、频率波动等故障时,升压箱变能够在毫秒级时间内做出响应,迅速调整输出电能参数,甚至自动切除故障部分,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有效提升了新能源电能在电网中的消纳比例。



三、灵活储能与协同技术:能量缓冲,削峰填谷促平衡

为进一步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问题,全额上网升压箱变创新性地引入了灵活储能与协同技术,构建起新能源发电 - 升压 - 储能 - 电网的协同运作体系。


储能系统作为整个体系中的 “能量缓冲池”,在新能源发电功率过剩时,迅速将多余电能储存起来;而在发电功率不足或电网用电高峰时,再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实现削峰填谷,有效平抑新能源发电的功率波动,保障电能供应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以某分布式光伏项目与全额上网升压箱变及储能系统的协同运作为例,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光伏板发电功率远超用户用电需求,光伏升压箱变将多余电能存储至储能电池中;到了夜晚或阴天,光伏发电不足时,储能系统释放电能,与光伏板发电协同为用户供电,多余电能还可继续通过升压箱变并入电网,大大提高了光伏电能的利用率,实现了从 “靠天吃饭” 到 “按需发电、精准供电” 的转变。并且,通过与电网的智能交互,升压箱变能够根据电网实时负荷情况,合理调配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策略,与电网形成紧密协同,共同维护电力供需平衡,显著降低了 “限发弃光(风)” 现象的发生概率。



在新能源发展的浪潮中,全额上网升压箱变凭借其高效升压与适配、智能监测与控制、灵活储能与协同这三大核心技术,为破解 “限发弃光(风)” 难题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成为推动新能源并网与高效利用的关键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全额上网升压箱变必将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助力我们加速迈向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新时代,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箱变厂家联系方式

  • 联系人:陈经理
  • 手机:15050063299
  • 邮箱:365207941@qq.com
  •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高新区创业路2号
cache
Processed in 0.011667 Second.